10月1日,央视财经频道推出长达十个小时的电视直播——“致敬改革开放40年 央视财经十一大直播”,以经济、生活、科技、文化、体育等各行各业的变迁为基础,以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物品、情感为点位,全方位呈现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午间时段,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罗景锋走进直播间,畅谈当地“无中生有 落地生根”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和做法。
直播活动中,罗景锋带了“一新一老”两片普洱茶走进央视演播室,“老”的茶饼是15年前宁洱县普洱茶厂生产的,“新”的一片是普洱市普洱山普洱茶。他说:“宁洱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诚信联盟,从种植、采摘到加工、产品质量检测都已经实现全程可追溯,因此‘新’茶饼包装背面有二维码,这片茶代表着绿色、生态、有机和诚信,以及价格的公开透明。”
曾经的贫困县宁洱,如今已经发展形成产业特色。据央视报道,在宁洱县谦岗村,村民杨应东一家有5口人,父母和妻子常年生病、孩子上学,在几年前他种过南瓜,也种过红薯、烤烟,但因为缺技术、也缺资金,都失败了。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来到他家,在做过仔细调研之后,建议他把家里的几亩茶园改造成生态有机茶园,在茶林里养殖土鸡发展林下经济。“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来宣传工作,教我们怎样改变思路,还组织我们在村里培训”杨应东说。通过精准帮扶,在2016年底,杨应东家顺利实现脱贫。
在交通闭塞、产业单一的宁洱镇化良村,近两年来,村民们结合丰富的水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进黑木耳种植产业,并同玉米在一块耕地上秋冬轮作,每亩地可为农户增加2—3万元的收入。
目前,宁洱全县85个行政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培育了特色产业40多万亩,农村人口人均达3亩以上。同时,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全县林下经济产值达3亿元以上。
宁洱,也是普洱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通过近几年来美丽乡宜居村建设,曾经的古道小村寨——茶马驿站那柯里,如今被打造成为“山、水、林、田”融为一体的田园式旅游村庄。罗景锋还介绍:“这几年,那柯里坚持发展美丽乡村,打造茶马古道上的文化艺术小镇,老百姓通过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开起了农家乐、开起了客栈,大家都致富了,(年)收入都在二三十万。”
脱贫的过程中靠什么?罗景锋的答案是——抓住产业。随后,他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被老百姓成为“美猴王”的村书记的故事:他叫李加强,过去在企业做管理,每月的收入六千块,但是他们村是全县最贫困的村,祖祖辈辈靠种植玉米为生,每亩地的收入只有五六百块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李加强毅然辞去了他的工作,回到村里当起了村支部书记。他就想着要为群众找一条发展致富之路,所以通过反复的调研、反复论证,并且带着村组干部外出到多个地方去考察学习,回来之后又请专家到他们村“问诊把脉”,最后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他们找到了一条种佛手、种甜脆芒果、种石榴等亚热带水果的发展之路。李加强书记的口头语就是“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他带着七八户人家开始种植,到现在整个村最少的人家都种了二三十亩,今年收入最好的已经有十多二十万万元,这个村就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李加强还说“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下一步还要做产品深加工、卖到大市场、卖到大城市。
“无中生有 落地生根”的宁洱脱贫经验,让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据悉,宁洱县有贫困村32个,建档立卡人口4313户15034人,分布在9个乡(镇)85个行政村925个村民小组。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23.33亿元,实现了3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651户13236人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662户179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末的8.22%降至2017年末的1.27%。2017年,云南全省有10个州(市)的15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率先脱贫摘帽,宁洱县位列其中。
(责任编辑: 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