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喝茶,最早是为了治病,后来为了解渴,再后来,茶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前人们天天泡茶馆,就像现在我们每天必刷朋友圈。今天小茶婆婆带你穿越回数百年前,看看那会儿老北京人如何刷朋友圈
/ 京旗子弟 / 60多万京旗人口被国家养着不用干活,就算有工作,也属于公务员,没什么具体事儿,基本上多数人都处于闲散状态
/ 非京籍人士 / 在京仕途、经商、打工的人群,以男单身狗居多,没wifi无法宅在家,需要出去打发寂寞
/ 知识分子 / 当时北京长衫群体比例居全国之首,长衫群体也分不同阶层,有出身书香世家官宦门第,有靠文化知识混口饭吃,他们平时同样需要一个能挥毫泼墨吟诗作对PK技艺的出口
当时的老北京茶馆,就是这些群体经济实惠的日常选择,喝茶不用花太多钱,而且大众化,群体阶层众多,除了消磨时光,还是个不错的社交场所,很多人就是以泡茶馆来融入当下社会,找到属于自己阶层的社交圈
于是,泡茶馆也就成了当时每天必刷的朋友圈。茶馆接待八方来客,虽然付了茶资都是“爷”,为了避免家庭、职场的等级制度波及到茶馆中,不同阶层的人去的茶馆也不一样,比如老爷和少爷不会同去一家茶馆,大爷和二爷也不会同去一家茶馆,一个衙门里的上司和下属更不会同去一家茶馆,大家都有意识进行了回避
在茶馆里,同一阶层的人不用拘着平时要守的规矩,兴趣爱好相仿,有聊不完的话题,即使听着别人侃大山,自己心里也舒坦自在
北京历史上的茶馆,得益于这些“爷”的捧场长盛不衰,时间长了自然衍生出许多需求,所以老北京茶馆是当时中国种类最多,最讲究
老北京茶馆满足不同阶层、地位、档次、追求的人,有大茶馆、二荤铺、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等等。每个茶馆分工明确,服务也不尽相同。
// 大茶馆 //
老舍先生所著《茶馆》中的“老裕泰”就是大茶馆,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一般来说,能称之为大茶馆的,都处在闹市,规模庞大, 装修考究,设有接待普通茶客的散座和接待达官贵人的雅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雅座固然是上层社会的小天地,众多散座也形成了不同兴趣爱好的社交圈。茶客只要一进门,茶博士(跑堂儿)就能区分出来者是闲人、商人、文人,之后导入不同的区域就座
▼/ 京旗社区 /
大茶馆中以京旗社区规模最大,也是最闲的朋友圈
京旗的“爷”没有特殊原因每天必准时到茶馆“点卯”,风雨无阻;再有早上茶馆一开门即泡上一壶“小叶双熏”,喝到快中午时把杯盖倒盖回家吃饭,饭后一觉醒来再回茶馆,直喝到太阳下山,再回家吃饭。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几乎天天如此。更有甚者,早起睁开眼直接晃着鸟笼子奔茶馆,到茶馆挂上笼子才开始洗漱,老几位每天一凑合,跟上班没什么区别。这种频率比我们现在刷朋友圈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这些“爷”整天泡茶馆,毕竟信息闭塞,侃的大山无非陈芝麻烂谷子,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今天从顺治爷侃到乾隆爷,明天又由乾隆爷侃到顺治爷。佟四爷、那五爷、满六爷、毓七爷、年八爷……天天见面,天天长谈,天天如此,直侃到“辛亥国变”,才一朝梦醒
▼/ 商贾社区 /
商贾社区是大茶馆中最活跃的社交圈,翻台率最高,类似于现在的各种商学院
商人讲究办事效率,不会闲得在茶馆泡上半天,谈完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个社区里往往都是生面孔,但商人自来熟的应变能力,几句话就能和周边的人相见恨晚,打成一片
茶馆也是生意场很好的庇护所,除了机密的商务谈判,还能光明正大的捞点回扣,所以各大中小商号的销售都喜欢在茶馆谈生意
▼/ 文人社区 /
文人雅士来到茶馆,主要品茶为主,以茶入境,以诗会友
文人社区的茶客有不少江南人士,经常自带家乡茶叶,入座后出示茶叶包,茶博士接过茶叶包总是大声报出茶名,给客人壮门面,比如:您这茶是清明前龙井,嫩叶可经不住开水烫,得凉凉壶再给您沏。还有些茶客把名茶好茶分享出来让大伙儿品饮,久而久之你来我往就自发形成了“品茶会”,什么君山银针、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云峰龙井、祁红、屯绿等名茶各展风骚
但老北京最爱的还是喝上一杯开水滚冲的小叶双熏茉莉花茶,所谓入乡随俗,来北京大茶馆的文人中,不乏弃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而换饮“小叶双熏”的江南人士
品茶之余,文人逸士当然少不了吟诗作对,论道书画。对于这种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大茶馆经营者一般都会给予支持,希望在商业市井氛围中留存一股文化气息,也能提升整体茶馆的逼格和影响力。
二荤铺
在大茶馆中除了喝茶,泡上一天总不能不吃东西,于是红炉馆、二荤铺、窝窝馆这种以茶为主,佐以辅餐的茶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二荤铺最具京味特色
二荤铺是一种既卖茶又卖酒饭的“大茶馆”,店家备有各种烹饪佐料,算“一荤”;客人自带酒肉交灶上加工又算一荤,叫“炒来菜儿”。刚开始,“二荤”是大茶馆对老主顾的一种照顾,到后来只要想吃什么,买来后交给灶上就可美美的吃上一顿,这比去饭馆吃饭要省的多。这种集休息、社交、进餐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颇受当时生活在会馆的士大夫下层人士欢迎,除了工作睡觉,基本上整天都在二荤铺刷朋友圈
清茶馆
清茶馆在京城诸多类型的茶馆里数量最多,群众基础深厚。顾名思义,清茶馆里只卖清茶,不提供吃食,茶馆里设施相对较为简单,来的茶客多是当时京城下层阶级
▼/ 提笼架鸟话家常 /
每日清晨五时左右,清茶馆就挑开炉灶开门迎客
第一拨一般是晨起遛鸟的客人,到了茶馆,把笼子放桌上,或挂棚竿上,常客还有固定挂鸟笼的位置,一时间各种百灵、黄雀、画眉、靛壳、红子的鸣叫不绝于耳,除了比鸟逗鸟,这里的茶客同样也是侃大山刷一上午朋友圈
▼/ 五行八作谋营生 /
中午之后,茶馆就变成了信息交流中心,老北京五行八作的“口子”、“攒儿”(自己承接活干,相当于现在的自由工作者)到茶馆沏壶茶,坐等对口的机会,顺便互相交流信息。到茶馆点个卯刷个脸,也就成了谋生的一种手段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出现巨额赤子,八旗钱粮只能半支,许多“旗门大爷”开始撑不住门面,大茶馆纷纷倒闭,有一些则转做清茶馆。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正反映了由大茶馆到清茶馆的沦落过程
书茶馆
书茶馆就是有评书艺人驻场说书的茶馆
书茶馆一般开书时间是下午和晚上。茶馆上午不开书,茶客们大多晨起遛鸟回来沏上一杯小叶双熏,开始侃大山,五行八作的口子、攒儿也会来这儿找找生计。下午说书三点以后开场,晚场书的时间约七八点钟,这时已掌灯,因此晚场书也叫“灯晚”
书茶馆是当时老百姓主要娱乐方式之一,许多人的历史知识就来自听书。清末时内城的书茶馆除了说评书,也有了大鼓书、相声、单弦、双簧等曲艺演出,但仍以评书为主
评书的书目都是大部头,每次说到悬念处便戛然而止,一句“请听下回分解”,茶客们就得乖乖等着第二天开场,如此反复,一部大书可以说上两三个月
评书的内容主要有三大类,长枪袍带书、小八件公案书和神怪书
/长枪袍带书/ 基本都是由正史演绎过来的,宣扬忠臣良将,赞叹忠孝节义,代表书目如《三国》、《两汉》、《隋唐演义》等等;
/小八件公案书/ 具有传奇色彩,也大多是青天大人主持正义,代表书目如《三侠五义》、《小五义》、《三侠剑》、《包公案》、《彭公案》等等;
/神怪书/
虽有神有怪,有神仙斗宝,有法术神器,但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代表书目如《西游记》、《济公传》、《封神演义》等等
老北京最著名的书茶馆是地安门外义溜胡同的同和轩,以及东华门外的东悦轩。这两处茶馆的格局不但气派,而且茶客和说书先生的档次均比较高,台上台下尽长衫,台上说的不对,台下能挑眼。不是久战书场的老将,绝不敢去东悦轩、同和轩登台
野茶馆
野茶馆在老北京茶馆文化中,新鲜别致,情趣十足,所谓「野」就是回归自然
当时比较出名的野茶馆都在北京近郊,有西直门外高粱河的临河情趣,安定门外六铺炕的田园风光,东直门外葡萄园夏日风情,朝阳门外麦子店水滨垂钓,这些野茶馆,吸引着许多文人茶客经常光顾,也使终日生活在嚣闹中的城里人获得一时的清静
曾经兴盛一时的老北京茶馆,基本已经销声匿迹。我们现在的朋友圈,充斥着碎片化的朋友动态,朋友圈越来越大,有“人味儿”的社交圈却越来越小,当年茶馆中的人情、讲究、世故、规矩、玩意儿……想想比现在有趣多了。
茶未改,只是人变了。
(责任编辑: 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