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整个云南都是普洱茶的栖息地,茶山遍布,历史更是古老而悠久。
但有意思的是,比起其他茶类的多以散茶或者单一形式的出现,普洱茶却有着各式各样的类型,仅从外形的角度来说,就有沱茶、饼茶、砖茶、等等。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他的根源是什么?今天便来重点盘点一下。
沱茶
沱茶,是云南普洱茶的传统茶品,以“下关茶厂”出品的最为有名,一些早期的沱茶,甚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藏茶界亦能占得一席之地。在1986年,云南“下关茶厂”的100克普洱沱茶,就曾荣获法国巴黎的金鸡奖。
沱茶,形如窝窝头,为中空结构,上看似窝状面包,下看如粗厚的碗口,压制成形,是紧压茶的一种。
市面上,一般有50克、100克、150克三种规格。小巧的身形,可以轻松地用油纸包起,用稻草串联成捆,虽说时至当下储存和运输方法很多。但传统的沱茶就是以这样的方法,利用马匹驮运,才得以妥善运输和保存。
沱茶最早产于明代云南省的景谷地区,当地人为方便携带,将茶叶蒸晒后压制成团茶,而团茶也就是沱茶最初的原型,后经不断发展,才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沱茶。
饼茶
饼茶,顾名思义,是饼状的紧压茶,其中当以“七子饼”名气最广。也是在中外历史上,唯一一个用国家法律来规定外形、重量、包装规格的茶。
“七子饼”,单片净重357克,集七片为一筒,因此而得名。不仅如此,“七”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他们相信七子相聚,即是圆满。
早年间,“七子饼”之所以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正是华人华侨将其视为了“合家团圆”的象征,其火热程度俨然已经成了普洱茶的代名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普洱茶就被称为“七子饼”。
普洱饼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度量衡还是一斤为十六两的时代,茶农们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以七两为一片,向外运输。
而七两折合成今天的重量便是357克,这边有现在所看到的茶饼形态。
以上盘点的两大经典类型,并不足以道尽所有,但普洱茶的各式类型中都摆脱不了一个历史源头——运输。
类型差异的出现,或多或少都和茶品的运输有关,无论远销边关,还是输送至繁华之地,在那个运输条件极差的时代背景下,普洱茶的紧压做法,是历史的诉求,要发展,必须改变。
于是,有了茶马古道,有了驮运出行。无论是沱茶、砖茶、饼茶、柱茶、金瓜贡茶、香菇紧茶等等,追溯历史,都有一个最原始的交集。
(责任编辑: 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