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煮一杯茶温暖自己
在信仰“慢生活”的今天,煮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捡拾炭火,细心生火,纵然繁琐,看着小火苗摇曳在清冷的日子里,闻着陶罐、铁壶里飘出浓郁的茶香,嘈杂而潮湿的内心,总可以被熨帖地宁静安详。
有人说,煮茶浓度太高伤身。有些人说,煮茶更甘美,茶的内含物质可以最大限度浸出。
有人说,煮茶温度太高会使茶叶本身的一些有益物质丧失,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有人说,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煮,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喝煮过的茶。
煮茶,从饮食的角度,是种不同的食用方式,食用方式是取决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
首先,从便捷性来讲,江南一带,水源充足,泉水多,水质好,多是冲泡式饮茶。
黄河两岸,多盐碱地,水质不怎么好,泡不出好茶味,有时会抹杀掉茶的一些优点,所以一般喝花茶以增加茶叶的香气。
而内蒙、西藏、新疆、甘肃这些地方,地表水少,不能像南方那样地方便取水,且人口密度小,多是逐水而居,游牧而居,只有驻扎下来的时候才会去享受茶、水、食物,而且燃料的获得也非常不易,所以有了酥油茶,产生了茶叶的煮食文化。
从功能性角度上说,还是推荐清饮,用盖碗、紫砂壶等器皿冲泡。因为煮茶,水的沸点高,高温会破坏茶叶的一些有益的内含物质,如维生素等。
而且,煮茶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茶叶得耐煮才行,嫩度高的茶叶就不耐煮,像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茶;耐煮的一般是第三叶、第四叶,这些木质化程度高的。
因为茶叶原料级别低,一些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已经挥发没了,高温熬制,茶叶茎杆一些粗纤维里的糖分就会析出,汤质就比较甜稠。
因此,煮茶(煮叶底)是对茶鞠躬尽瘁的诠释和理解。煮茶,必须用冷水,缓慢的加热,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温度萃取茶叶精华,当然叶底可以拼配。
汤沸则止,如此反复数次,方可成一壶汤亮水清,口感层次分明,细腻甜香的煮茶。
通红的炉火上,铁壶开始冒着热气,这时便是倒出茶汤的好时机。
蜜黄偏橙的茶汤从铁壶中倒出,丝丝热气飘扬,端起茶杯凑近些许,烤茶的香气馥郁,轻啜一口甜醇软滑,茶汤中茶滋味浓厚,既有茶的自然香气,又有茶叶经烘烤后的独特香气,还有青竹子的清香,三香交融,此刻忘了时间,只记得眼前这盏冒着热气的茶汤。
煮茶的方式上至朝堂,下至寻常百姓,已经在历史的轨迹中存在百年。只是随着喝茶的简单化,这一方式逐渐被尘封。
而在云南的众多少数民族中,煮茶却是日常生活。竹筒茶便是其中之一,将竹子与茶叶结合,放在火塘上以柴火慢煮,既能烤火、照明,又能喝到浓醇的煮茶。
这一盏茶或许不再是简单的茶,而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即使生活艰辛,依旧对它饱含热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一盏温茶暖身心,三五好友话江湖。这才是打开冷冬煮茶的正确姿势。
那么适合煮饮的茶都有哪些呢?
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因其采用的原料比较粗老,且加工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堆积发酵,故而陈香浓郁,滋味醇厚,茶汤多呈深褐色。
黑茶可冲泡也可煎煮,用陶制茶具可利用茶具良好的吸附性消除一些茶叶发酵和存放时形成的杂味,使黑茶的陈香更为突出。此外,陶质茶具的粗犷、大气搭配黑茶,淳朴凝重,更符合黑茶深厚的陈韵。
黑茶原料较粗老,经过熬煮之后饮用,其功能成分才能够被人体充分吸收。其煮饮之后甜醇顺滑的滋味,更是令人难忘。
柑普茶
去年柑普茶的火爆程度堪称台风级,尤其是小青柑——以清爽鲜活的小青柑和温润醇厚的熟普结合,风味独特功效佳。那么,柑普茶可以用于煮饮嘛?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熟普还是陈皮,在煮饮之后,其风味皆更佳,两者搭配之后的柑普茶经过一段时间的煮饮,不仅能够提升陈皮和熟茶各自的口感风味,更能促进柑与茶的融合,让其香气、滋味更为温润、顺滑。
柑普茶的煮饮很简单,小青柑可整颗放入、大红柑则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柑与茶的比例为1:3进行调节,用大火煮沸,再换小火熬煮五到十分钟即可。
红茶
最受国际欢迎的茶类,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红茶既适于冲泡,也适于煎煮。红茶品饮有清饮和调饮之分。清饮,即不加任何调味品,使茶叶发挥应有的香味。清饮法适合于品饮工夫红茶,重在享受它的清香和醇味。
老白茶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采用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为原料,经阳光晒干或文火烘干而成,其毫色银白,具有“绿妆素裹”的特征。
白茶有着“一年陈、三年药、七年宝”之称,经过一定时间陈化的老白茶具有较好的药用功效。因为白茶在制作过程中未经过揉捻,内含物质很难渗出,所以非常适合用来煮饮。
寒凉的冬季,煮一壶茶来来暖暖身体吧。
(责任编辑: 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