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邱建红正在检测即将上市的红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11月27日下午,走进利川市毛坝镇飞强茶业公司,一座“利川红发源地”纪念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55岁的邱建红说,这是当地政府希望他们在制茶中,继续坚守种茶精神、工匠精神和奋斗精神。
今年4月,“东湖会晤”茶叙用茶利川红“冷后浑”,就出自邱建红之手。
作为飞强公司首席制茶师,30年里,邱建红痴迷于茶,专注于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精益求精,各环节一步都不能马虎
11月27日下午3时许,飞强茶业公司茶叶审评室内,邱建红穿上白大褂,取样试泡:
他将3克红茶原料放入评审杯中,然后把沸水倒入杯中,让茶的内含物充分释放。
3分钟后,邱建红仔细端详品味:汤色金黄通透,液态玉润澄澈,香气如花似果,口感细腻爽滑,滋味回甘醇厚。
“这才是有品质的好茶!”邱建红吩咐装袋封存。
邱建红说,要让一片片茶叶变成清香四溢的座上佳品,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各生产环节一步都不能马虎。
“在特制的萎凋槽内萎凋6个半小时。”
“小机械揉捻1小时。”
“发酵8个小时。”
“毛火烘干15分钟,摊凉两小时,再烘10分钟,摊凉,低温烘烤半小时。”
“精选后提香。在这个环节,要把低温提香的次数增加为4遍,以达到香气浓烈的效果。”
脱口而出的制作要领,是邱建红无数个日夜的苦心孤诣。
正是他对制茶工艺的精益求精,才保证了利川红的醇香,让利川红“红”遍全国。
回归自然,做原汁原味的“自己”
“老邱有真正的工匠精神!”谈起邱建红,飞强茶业公司董事长卓万凯对他满是佩服。
2011年以前,飞强茶业一直做出口茶,走的是低端路线。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出口茶生意越来越难做。
“必须做高端茶,走品牌路线!”危急关头,卓万凯和邱建红决定尝试做高端品牌红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这个重担压在了邱建红身上。
2009年开始,邱建红带领公司科研人员,从“冷后浑”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环境开始研究,并采回鲜叶反复加工试验。
一遍遍实验,一遍遍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在人称中国茶界“奥运会”的“中茶杯”全国评比中,“天赐冷后浑”利川红捧回特等奖。
捧回大奖的同时,邱建红仍在苦苦探索:这是不是最好的味道?
市场反应虽然不错,但邱建红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正遇瓶颈之时,西南大学教授刘勤晋的一堂课让他醍醐灌顶:“制茶工艺不能一味模仿。茶和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要回归自然,做出自然味。”
这话一下子就击中了邱建红的心,“要想擦亮品牌,就要做出原汁原味的‘自己’。”
利川有170年制茶史,特色品种“冷后浑”更是优质茶树中的“独一份”。
一场“做回自己”的工艺仗悄然打响。每道工序中,温度、湿度精心调控,机械、手工巧妙搭配,传统、现代有机融合。历经数百次试验改良,星斗山优良茶种的特质和效能一步步走向最大化。
新品上市,一鸣惊人。精制加工后的“冷后浑”利川红,以其特有的馨香、甜润、滑爽,广受好评。
反哺家乡,乡亲富了心里才踏实
在邱建红心里,还装着茶农。
“我家种的冷后浑茶树,若不是邱师傅来指导,早就挖掉了。”毛坝镇兰田村一组村民姚登光说,他家2.5亩冷后浑,在邱建红的指导下,不但保留下来,还扩大了种植面积,以前产品卖不出去,现在每亩收入过万元。
“东湖茶叙”后,四面八方的订单纷至沓来,“天赐冷后浑”成为高端红茶品牌中的紧俏货。如今,毛坝镇因茶而红、因茶而富的事例举不胜举。
为做到茶叶有机、健康、安全,飞强公司建设有机茶基地7000多亩,涉及两个村600多户村民,按每斤鲜叶300元算,每户村民年均增收1万多元。
“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更要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乡亲们富了,我的心里才踏实。”邱建红说,毛坝镇年产茶1.6万吨,产值达6.5亿元。
2017年,毛坝镇农民收入中的70%来自于茶产业。近两年,该镇的9个贫困村有6个因发展茶产业而脱贫。(记者黄璐)
(责任编辑: 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