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网

普洱茶怎么喝最减肥?

时间: 2018-09-13 14:56 来源: 茶博览 作者: 王岳飞

自《神农本草经》记载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以来,茶的药用价值由来已久。如今,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对人体健康的促进效应是世界性研究热点之一。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茶与其功效成分对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具有潜在的防治功效。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茶叶健康功效的作用机理也被逐渐厘清。这些研究成果为茶与健康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支撑,而相关临床数据是决定能否将茶叶开发为药物造福人类的最直接证据。

茶与心血管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人们生命质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人类第一杀手,因此对其防治的意义不言而喻。近年来,已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洲人和欧美人相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明显少很多,除去遗传因素外,很多学者认为这可能与亚洲人有饮茶的习惯密切相关。现已有大量的体内外模型研究表明茶与茶多酚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管张力,改善糖代谢,增加胆固醇逆向转运,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抑制氧化应激,调节免疫和影响血小板功能(黏附,聚集)来防治高血脂症、高血压、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将茶多酚开发成了治疗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心脑健)。

高血脂症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包括血脂代谢发生紊乱;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包括血浆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过高或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 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 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Tokumaga等在日本对13916名健康工人(8476名男性,5440名女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绿茶饮用量与血浆中TC的浓度成反比。Zheng等于2011年对相关文献全面检索之后,对符合要求的14项随机对照实验进行meta分析表明,绿茶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C和LDL-C浓度。虽然已有大量流行病学表明绿茶以及茶多酚具有降血脂作用,但仍有不一致的结论。Princen等和Choi和Kim的流行病学调查则认为饮茶对高血脂的预防并没有积极的效果。这些流行病学的不一致性可能是由于调查人群的复杂性,饮食习惯的差异,调查方法不同等所致,所以需要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应之和采用双盲法,对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口服茶多酚胶囊100mg/粒,维生素C片剂100mg/粒,两者均1日3次,每次2粒,结果表明,口服茶多酚胶囊8周后患者血脂各参数(TC、TG、HDL-C、LDL-C)均有显著改善,对高胆固醇血症总有效率为89.7%,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总有效率为92.8%,并且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Maron等对中国6个地区医院的240名轻度或中度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双盲、随机、安慰剂作对照的试验,以评定茶多酚对患者TC、LDL-C、HDL-C 和TG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2周后,服用茶多酚的患者与受试前自身相比,TC和LDL-C降低,HDL-C升高,而安慰剂组无显著效应。

近期,Nagao等在日本对240名内脏脂肪型肥胖患者进行的一项为期12周的平行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实验发现,每日摄入富含583mg儿茶素绿茶提取物的试验组,其体内脂肪,收缩压(SBP),LDL-C水平显著降低,表明服用这种提取物有助于减少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由饮食的调整带来血压的变化可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有显著影响。茶作为全球流行饮料,已有大量资料报道茶中主要功效成分茶多酚具有降血压,减慢心率及增加冠状动脉流量的作用。

Hodgson等设计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证明每天饮用3杯红茶持续6个月能够显著降低人体收缩压(SBP),舒张压(DBP)。Clement和Ernst对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中,关于绿茶饮用习惯与化学预防和心脑血管防治方面的临床试验,进行非系统性文献回顾,认为饮用绿茶可以预防高血压,降低中风的风险。临床上,牟乃洲等用茶色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80例,并随机设卡托普利的对照组60例行对比观察, 结果表明每天口服125mg茶色素(心脑健)、25mg卡托普利 3次的治疗组,其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达81%,显著高于对照组60%,而且治疗组有明显改善微循环的功效。说明茶色素联合卡托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并能起到巩固稳定血压,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高血压病除有血液动力学异常外,并伴随一系列血液流变学改变,而且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自由基代谢紊乱现象。所以,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除了直接作用于血压外,还可通过调节氧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改善病情。柯永胜和徐晓华观察茶多酚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8例)氧自由基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与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的30例作对照。临床观察表明,TP能明显提高红细胞SOD活性,降低血清MDA水平,降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其药理效应优于肠溶阿司匹林。

血栓

血栓(Thrombus)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血栓形成是一种涉及许多彼此相互作用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多因素变化的过程。

血管内皮在维持血管内平衡的过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屏障功能,接受和传递信息以调节血管收缩或扩张,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其生成的NO对维持血管内皮功能正常有着巨大的作用,而血管内膜损害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条件。Ras等对从Medline搜索的340项与茶和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有关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表明每天饮茶2-3杯能大力提高血管内皮功能。

Jochmann等对红茶和绿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茶或者红茶不仅使内皮细胞NO合酶的活性显著增加,而且可以引起老鼠主动脉环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同时还发现饮用绿茶或者红茶2h后可以增加健康女性体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

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资料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ey)是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裴晶晶等研究发现茶多酚可逆转Hcy引起的PAI-1/t-PA比值紊乱,使比值维持正常,从而修复Hey引起的内皮细胞纤溶损伤,增强纤溶功能,防止血栓的发生。

此外,茶多酚还通过抗凝血、促纤溶作用,防止血栓形成。洪允祥等通过对54例冠心病患者15年动态观察证实茶多酚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下降,抗凝血酶Ⅲ含量升高及活性稳定,使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显著减少,并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破坏,巨噬细胞游移,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为主的一种病理过程;是以内膜粥样斑块或纤维斑块形成为病变特征的动脉疾病。

宋小鸽等对50例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发现,服用茶多酚口服液后,患者动脉硬化指数(AI)与服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表明茶多酚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关于AS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假说,但具体机制至今尚未有定论。近年来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发生氧化修饰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有效地抑制LDL的氧化修饰,对防治AS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茶多酚是LDL氧化的强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LDL的氧化修饰来预防AS。

Inami等在40名健康志愿者身上就儿茶素对血浆氧化修饰的LDL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4周后每日口服500mg儿茶素的儿茶素组,其血浆氧化修饰的LDL水平明显降低,由9.56 ± 9.2 U/mL降至7.76 ± 7.7 U/mL。

但也有不一致的结论,Davies等在患有轻度高胆固醇血症的成年人身上未发现喝红茶能改变血浆中OX-LDL水平。

冠心病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又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

已有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饮茶对冠心病的发生存在保护性作用。Geleijnse等,Mukamal等, Pyshchyta等对饮茶与心肌梗死的关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喝茶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de Koning Gans等对37514个人进行13年的调查分析证明,每天饮茶≥6杯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死亡率。Ruxton和Mason于2011年2月检索了红茶消费与冠心病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10项列队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其中8项证实了饮用红茶(每天≥3杯)可显著降低患冠心病风险。但并不是所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都一致,Sesso等和Hertog等的调查结果则表明饮茶与降低冠心病发病率之间无明确关系。

临床上,Lagiou等在希腊进行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一种大量存在于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Flavan-3-ols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负相关,且每天摄入21毫克Flavan-3-ols,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就降低24%。Sano等在日本对20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研究发现,每天饮用绿茶越多,患者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左主干狭窄大于50%或者其他主要血管狭窄大于75%)的发生率越低。

在中国,焦世兰等针对冠心病的患者,采用200mg/粒的茶多酚胶囊口服,200mg/次,3次/d,对照组采用口服等量淀粉胶囊安慰剂,200mg/次,3次/d。治疗期间均常规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10mg,3次/d,肠溶阿司匹林75mg 睡前服,停用其他药物,疗程4周。结果表明,茶多酚治疗能改善患者心绞痛、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心悸、气短、疲乏无力等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这可能是因为茶多酚通过对冠心病OX-LDL明显的氧化抑制作用,而达到抗动脉硬化 、防治冠心病症状加重的作用。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长期代谢异常引起肾小球损伤的一种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影响糖尿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观察从茶叶中提取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茶色素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效果,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常规组与常规治疗加用茶色素胶囊治疗的茶色素组作对比。结果表明,茶色素能使DN患者的重要症状明显改善,降低尿白蛋白、空腹血糖值和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含量(P<0.05—0.01),对血液流变性和自由基代谢指标,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0.01),提示茶色素是通过其有效成份的抗炎,抗变态反应,改善血液流变性,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而发挥其临床效用的。

鉴于心血管疾病往往又是多种高危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导致了目前此类患者需同时服用不同药物的局面,这不可避免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另又造成大量的经济浪费,为此研发一种标本兼治、疗效全面、服用方便的药物已成当务之急。通过对茶中功效成分的研究,发现茶多酚、茶色素等具有明显的调理血脂、降低血压、增强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度、抗氧化等作用。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将茶多酚开发成了治疗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中成药(心脑健),并已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茶的健康效应是其从最初作为药用发展到世界性饮料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研究也是当今世界性重要研究课题。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茶与其功效成分对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具有潜在的防治功效。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茶叶健康功效的作用机理也被逐渐厘清。这些研究成果为茶与健康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支撑,而相关临床数据是决定能否将茶叶开发为药物造福人类的最直接证据。

2 茶与癌症

自1987年日本富田勋报道EGCG在体外实验中对人体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以来,全世界约发表了4000~5000篇关于茶叶抗癌的研究论文。陈宗懋对2009年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认为目前已证实的茶叶的抗癌机理有:抗氧化、调控致癌基因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抑制基因表达、阻滞信号传递、抑制肿瘤蔓延、调节转录因子、诱导癌细胞凋亡和延长细胞周期等几个方面。而Yang等也总结了1965年—2008年217项基于问卷调查的茶多酚抗癌流行病学研究,其中40.5%的病例对照研究、20.9%的列队研究,证实了饮茶能够降低癌症风险。然而,因人体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茶叶提取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等原因,茶叶防治癌症的直接靶点仍未被发现,其相关机理需在人体的临床实验中进一步验证。

乳腺癌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EGCG对激素相关的癌症,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具有防治作用。这个观点已经在许多科学家的论文中被提出。Sun等对8个国家提供的13篇关于饮用绿茶或红茶与患乳腺癌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meta分析,表明饮用绿茶有利降低患乳腺癌风险。

Nakachi等研究表明,临床发病前饮用绿茶可显著改善乳腺癌Ⅰ期和II期临床症状,而这种改善关系可能源于绿茶对乳腺癌临床症状的修饰作用。

Crew等在美国进行了一项Polyphenon E对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妇女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B期剂量递增临床试验,旨在明确造成25%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的最大耐受剂量(MTD)。结果显示,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妇女对Polyphenon E的最大耐受剂量(MTD)是每次600mg,每天2次。

为验证EGCG对乳腺癌的防治作用,Zhang等对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每次400mg,每天3次的EGCG辅助治疗。在不同时间采集血液样本,针对细胞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确定EGCG的疗效。经2-8周的治疗,与单纯放疗的患者相比,放疗加EGCG治疗的试验组患者,其血清中VEG和HGF水平下降,MMP-2和MMP-9活性降低。这项研究首次证实EGCG可增强乳腺癌患者的放疗效果,并为茶多酚辅助治疗人类转移性乳腺癌提供有利证据。


口腔粘膜癌

口腔白斑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恶性转化率,对于已有异常增生的白斑,恶性转化率更高。

为了研究茶在防治口腔癌中的可能应用,Yang等检查了6位志愿者饮茶后的唾液水平。结果表明饮茶后唾液中儿茶素的浓度是血浆儿茶素浓度的2倍;而含漱茶溶液几分钟即可产生更高水平的唾液儿茶素浓度。茶多酚的这种代谢特性对于通过饮茶或用茶漱口来防治白斑是非常有利的。

吸烟是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最公认的致病因素,香烟烟雾中含有的大量自由基可引起细胞DNA碱基的损伤和DNA链断裂。李等研究表明饮茶可明显减少口腔黏膜细胞微核发生率,对吸烟所致口腔黏膜细胞DNA的损伤起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口腔白斑癌变的危险性。Pal等也研究证实,经常饮用红茶能显著降低吸烟者口腔黏膜细胞的ROS水平和抑制DNA损伤。


肺癌

Tang等对饮用绿茶或红茶与肺癌患病风险相关的22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绿茶饮用量与降低肺癌患病风险相关,每天多饮用2 杯绿茶可将肺癌患病风险降低18%,而饮用红茶与降低肺癌风险并未显示出明显相关。

Ganesh等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与肺癌患病风险呈剂量关系。Lin等研究了吸烟、饮绿茶和遗传多态性胰岛素生长因子对肺癌患病风险的影响,对170个原发性肺癌患者及34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吸烟和饮绿茶习惯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吸烟、每天饮绿茶少于一杯、和有肺癌家族史的肺癌患者比健康人群比例更高;考虑混杂因素的影响,从不饮茶的吸烟人群比每天至少饮一杯绿茶的吸烟人群有更高的患肺癌风险,说明绿茶对吸烟引起的机体损伤有预防保健作用

Fritz等于2011年11月对6个数据库关于绿茶对肺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人类介入和临床试验。84项符合标准,2个I期临床试验,一个替代研究的三份报告,79个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表明最大耐受量下,肿瘤并无客观反应。每天4杯绿茶能减少吸烟者的DNA损害。人类研究表明,每天800mg绿茶儿茶素并没有改变CYP2D6, CYP1A2, CYP3A4 and CYP2C9的活性。结论:虽然有些数据表明,绿茶具有一定化学预防作用,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绿茶可作为治疗或预防肺癌的药物。

3 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老龄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PD)和老年痴呆症(AD),日益增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的特点是氧化损伤,氧化还原金属平衡失调以及炎症等。已有研究表明,绿茶儿茶素除了通过抗氧化,金属螯合等方式,还可以通过调节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存亡基因,线粒体的功能等方式影响神经元细胞的可朔性,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氏病(PD)

Quintana等对1981年至2003年开展的关于PD风险和茶消费关联的所有流行病学项目进行分析,其中12项(11项病例对照研究,1项队列研究,包含了北美,欧洲和亚洲3个大陆的人群)证实了茶消费能够预防PD,且这种效果在中国人群中更为明显。

在临床研究中,中国帕金森研究小组和迈克尔J.福克斯基金会首次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延迟研究,评价绿茶多酚对PD早期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减缓疾病的疗效。第一阶段,410个未经处理的PD患者随机分配到0.4克绿茶多酚/天(102人),0.8克绿茶多酚/天(103人),1.2克绿茶多酚/天(104人),及安慰剂(101人),观察6个月;第二阶段,安慰剂组切换到1.2克绿茶多酚/天,再观察6个月。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第一阶段,剂量组表现出显著的改善效果,但第二阶段则无明显差异。说明,绿茶多酚对未经治疗的早期PD患者有积极效果,但没有明显的疾病治疗作用。

老年痴呆症(AD)

AD患者的病变区主要分布于海马、杏仁核和皮质等与智力、学习记忆相关的关键部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经常饮茶可降低AD等神经变性疾病及脑卒中的发病风险。Kuriyam等,Ng等,Huang等分别在日本、新加坡、中国进行了饮茶与老龄人认知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饮用绿茶、红茶或乌龙茶都可降低老龄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王清华等也对402例AD患者和384名健康老年人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AD组饮茶量比健康组少,并且饮茶对AD的保护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严镭等采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数字广度测验和快速词汇测验等量表对3l例AD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AD临床前期已有注意力、短暂记忆、计算、空间感知、定向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减退,而连续服用茶多酚3个月后可使认知功能获得明显改善,部分人可达到正常标准。

药理学研究表明绿茶多酚有抑制多种AD致病因子的作用。目前对绿茶多酚防治AD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氧化作用、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减轻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以及抗胆碱酯酶等方面。然而,现有的研究多基于动物试验及体外研究,临床试验不足。

4 其他方面

防龋

冯希平等将含茶多酚的涂膜(0.078 mg/ml)用于乳牙,观察其对乳牙的防龋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涂膜可使被涂布乳牙的新患龋率下降66%,并可使同一口腔中其他非涂布乳牙的患龋率下降。卢林和刘天佳进行茶多酚抗菌斑作用体内研究的结果表明,用0.5%茶多酚的乙醇溶液含漱后可明显减少牙菌斑在牙面的堆积,使菌斑指数下降33%。虽然,洗必泰抗菌斑作用虽略强于茶多酚,但洗必泰味苦,且易着色,长期应用会导致口腔菌群失调,而茶多酚不但没有这些不良反应,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口腔内的菌群平衡。

护肤

茶是一种天然防晒剂,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损伤,改善皮肤状况。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报道,每天两次服用茶多酚(含儿茶素70%),每次250mg,6个月后,所有受日光不同程度损伤的面部皮肤都得到显著改善,12个月后,面部红斑和毛细管扩张得到显著改善,而安慰剂对照组在这三个方面都没有改善。Wei等研究了不同含量的茶多糖和茶多酚对皮肤的水分吸收、保湿、防晒和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促进与酪氨酸酶的抑制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发现随着纯高含量茶多糖的促进水分吸收和保湿作用比茶多酚好,然而在纺织紫外线损伤和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方面,茶多酚的效果更好,并认为两者在护肤上具有功能互补性,联合应用具有很好的保护皮肤的功效。

在12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6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试验组每天服用1402mg绿茶多酚,对照组服用相应的安慰剂。在0周、6周、12周测定皮肤的光保护,结构和功能。实验结果显示,皮肤经太阳模拟器1.25最小红斑剂量的曝光辐射后,试验组UV-诱导的红斑在第6周和第12周分别下降了16%和25%。皮肤的结构特征受皮肤弹性、粗糙度、脱屑、密度和水平衡的影响。服用绿茶多酚12周后,皮肤上的血流量和氧输送增加。同样,在一个独立、随机、双盲、单剂量(0.5、1.0和2.0克)绿茶多酚研究中,血流量在摄入多酚30分钟后最大化。这说明,绿茶多酚可以保护皮肤免受有害紫外线的辐射,有助改善女性皮肤整体质量。

尽管围绕茶与健康不断开展着临床试验,也取得一定成果,证实了茶对心血管疾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肾病、皮肤疾病等具有一定防治作用。然而,不同临床试验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造成了茶与健康研究“只开花难结果”的局面。迄今为止,除我国开发的中成药心脑健外,将茶多酚成功开发成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只有用于治疗尖锐湿疣的Veregen。

当前,茶与健康的临床试验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茶最终会被开发为临床上治疗疾病的药,造福更多的人类。



(责任编辑: 头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证书查询联系我们
    茶艺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任何图文或建立镜像
    客服邮箱:905956331@qq.com Copyright © 2000-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6014259号-12 皖公网安备:11010200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