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开始发,“高铁开票一分钟就售空?”的消息时,突然意识到,春运开始了。
轰轰烈烈的春运,联结了一年和另一年的头尾,是安可,也是序曲。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定时抢票、搬运行李、穿越层层人海,一个个既定的步骤。熟悉的回家路,像成了消耗精力的闯关地图。
但,路途遥远、身体疲乏,从来都不是阻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心中那头名叫“乡愁”的磁极,一旦被定时开启,就有了无比强大的吸引力。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yiwei:
留学在外的第一年春节,本打算不回家了。
有一天下楼买菜,我看着商店的卷帘门上都贴起了店休启示,突然觉得,这个城市的热闹离我很远。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其云君:
过年的时候,好不容易攒了假期去旅行,结果到了目的地就生病了。
当时什么都没想,直接改了回家的票。
明明在当地也能看病,宾馆的床也能舒服地休息,但就是不对。脆弱的时候只想窝在熟悉的地方。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子芽:
小时候,奶奶每逢过年就爱做一种番薯圆子,清甜软糯,还带点薄荷香。
现在吃不到了,总觉得春节的滋味少了许多。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乡愁”是什么?小学的语文课本里,余光中早给了答案。
但真正的乡愁,却各有各的模样,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懂得。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虽然带着“家乡”的地理概念,实际上,乡愁是时间维度上的记忆延伸。
熟悉的画面、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味道,全方位地袭来,击打着心头最柔软的触地。
它是家人的重复唠叨,是年夜饭上那碗从不缺席的鸡蛋面,也是手中的那杯热茶。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胡适到美国求学期间,曾多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寄点家乡土特产黄山毛峰,一来最合自己的口味,二来有时朋友到访也可作为分享。
他在给母亲的信里提到:“前寄之毛峰茶,儿饮而最喜之,至今饮他种茶,终不如此种之善。”
在给妻子的信里,他这样写道:“我十二月四日到纽约,晚上演说完后,我觉得胸口作痛,回到旅馆,我吐了几口,都是夜晚吃的甜东西。我想是不消化,叫了一壶热茶来喝,就睡了。”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闻一多在美国读书时,饱受了“没茶喝”的苦,在信中颇有微词。
“久不尝中国茶,思念至极。此处虽可买,然绝无茶味也,今夏来美同学经沪时,望托带泰丰罐头茶叶数罐。”
“快一个月了,没有吃茶,只吃白开水,今天到梦家那里去,承他把吃得不要的茶叶送给我,回来在饭后泡了一碗,总算开了荤。”有茶吃,就算开荤!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一地的茶,也倒映了一个家乡。
平日里只觉得喝起来顺口的茶,随手斟一杯,倒不以为稀奇。但若是离开了这片土地,一小袋茶叶便有了负重,人也因此有了依托。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许多人喝茶,不讲功效、不论气氛,只是遵循着从小在环境中潜移默化习得的惯性,任它构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不知不觉中,“喝茶”这个无形的习惯,成了可以兜着走的家乡。
鲁迅的家乡绍兴一直是产茶重镇,历史上多产绿茶。鲁迅喜欢喝茶,外因是当地浓厚的茶风俗和饮食习惯,内因是生活在大家庭中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
茶从小伴随着鲁迅成长,又随他辗转于杭州、南京、东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成为他的生活必需品。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茶,被家乡的泥土养育着,被熟悉的空气吐纳着。
我们喝茶,就与家乡接通了信号。温温润润的滋味,身体是热的,心头是暖的。
乡愁,浸在茶里,便也消了大半。
喝完这杯茶,我在等你回家
举起手中的茶杯,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责任编辑: 头茶)